千千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大秦铁骑》

千千看书网(77kshu.top)

首页 >> 大秦铁骑 () >> 第四章 选官制度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7kshu.top/130815/

第四章 选官制度(2/3)

这个我当然清楚……可要我卑躬屈膝的去求人,总觉别扭,我要是真的清高,也就不会让哥哥代我投递卷册了。”

田英先点点头,道:“也罢,明天我再去徐世坚那里碰碰运气……”

或许是时运不济,一连几天,田英先都四处碰壁,手中的诗文就是投递无门。不由得越来越慌张起来。田景奎自己本来不甚在乎,可看到田英先心急如焚,倒也替他思量起来。

这天清早,田景奎强拉着田英先在武威城中散心,看到田英先一幅神不守舍的样子,笑道:“哥哥,我给你想了一法。”

田英先满心期待,道:“什么办法?”

“咱们见豪门大院就入,来个急病乱投医,要是天不绝人,或许还有机会。”

田英先呆了呆,道:“这……这怎么行?”

田景奎笑道:“怎么不行?反正也没法子,且死马当活马医吧。”

田英先想想也没别的办法,只得硬着头皮跟在田景奎身后。田景奎见路旁有一座府邸,占地颇大,气势不凡。笑道:“就是它了,咱们且从这一家开始!”

……………………………………

杨成风正在府里歇息着。叶子笑盈盈的煎了壶茶奉上,杨成风轻轻呷了一口,只觉得清香宜人,通体舒泰。笑道:“叶子的茶煎的真有功夫,正可配得上一首品茶诗了。”

叶子听杨成风称赞,晕上双颊,却好奇的问道:“不知殿下说的是那一首?”

杨成风闭目思量了片刻,睁眼笑着慢慢吟道:“一碗吻喉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往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叶子噗哧一笑,道:“照殿下这样说,再吃下去,不就成了神仙了?”

杨成风也是莞尔,正待说话,忽见一个下人持了两张名刺走进来,双手递交给他。

杨成风拿到手中看了看,微一思索,道:“叫李春请他们进来。”

此刻府门外的两人已经有些发慌了。他们投递名刺之时才发现这里俨然是武威辽王府,但伸出去的手已然缩不回来,只好硬着头皮把名刺递上去。本拟连门房都通不过的,可谁知府门站班的甚是客气有礼,半点也未曾刁难,只是让他们耐心相候。

田英先已经出了一头的汗,又是紧张又是期待,口中只道:“这可怎生是好……”

田景奎虽也有些紧张,可见了田英先的样子,却不禁哑然失笑,道:“哥哥,咱们也都算是见过世面之人,何至如此?”

田英先口中喃喃道:“王子我可没见过……”

正说话间,里面出来了一名精瘦的老头,却并非刚才的门房。那人笑道:“二位随我来吧,殿下有请。”

田景奎道:“多谢,这个请字可不敢当。”说罢拉了拉有些发呆的田英先,随那人进了大门。

辽王府格局颇大,两人跟着李远,一路上过廊穿门,走了好一会儿才到正厅,田景奎环顾四周,见处处无不显皇家气派,不禁暗自咂舌。

两人进了前厅,见杨成风端坐正中,锦袍玉带,fēng_liú蕴藉,顾盼间尽显雄勃英姿,不由大为心折。田英先噗通跪倒,口中道:“田英先见过辽王殿下。”

田景奎深施一礼,却是立而不跪,道:“学生田景奎见过辽王殿下。”

杨成风见田景奎施礼之后便站的笔直,身形傲岸,心中略感佩服。自己平素见过太多趋炎附势、热心钻营之辈,头一次看到田景奎这样敢于卓立于公卿之前的人。

“起来吧,你是有功名的人,见了我也不用跪的。”他示意李春将田英先扶了起来,然后又道:“看座。”

田景奎一愣,他虽疏狂,却非不知进退之人,忙道:“殿下面前焉有我等的座位?”

杨成风一笑,道:“看你非是常人,怎的也不能免俗?”

田景奎剑眉一挑,顿显神采飞扬,道:“殿下既非俗人,那学生岂敢不勉强学步?”说罢拉了田英先斜斜坐在一旁,神态自若,刚才的沉闷之气已经一扫而空。

“好。”杨成风点点头,轻轻赞叹了一声,说道:“你们均是学子,想来是到我这里行卷的,锦绣文章且借来一观。”

田英先这才想起两人的文卷都在自己这里,连忙上前几步,双手递了上去。

杨成风接到手里,尚未细看,随口问道:“两位都是名生,对凉州选官一途,有何异议?”

杨成风总领凉州,扬权特许他可就地选官,只需事后申报朝廷即可。

当然,这与大秦帝国的刺史制定有关。

刺史,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

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一套地方监察制度——监御史制度。在地方上,“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监还可称为“监公”,或称为监御史、监郡御史、郡监等。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

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灵帝中平五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


状态提示: 第四章 选官制度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