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中土安保同盟(2/4)
萨卡里亚战役是希土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它的胜利不仅使安卡拉政府转危为安,还使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土耳其新政权的转变。首先,经中华帝国调停,土耳其政府与高加索政府签订了《卡尔斯条约》。之后,法国政府见中华帝国背后给土耳其撑腰的实事已经无法撼动。为了保住希腊,不让中华帝国直接军事介入。法国主动恢复了与土方的谈判,10月份双方签订了《安卡拉条约》,法军按此条约规定。单独从安纳托利亚南部撤军。并将2个师的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移交给土军。移交品中有150辆卡车,这对运输工具极为缺乏的土军来说,不啻雪中送炭。
法土言和的消息,使意大利加快了它于7月初就开始的从安塔利亚及其附近地区的撤军行动,同时他们效法法国人,将军用物资卖与土耳其人,法、意退出对土的干涉行动,不仅确保了土耳其南线的安全,使土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希军。更重要的是,它从政治上表明了西方大国为瓜分土耳其而结成的联盟已经分裂。
由于军事上的失利,英国人对希腊深感失望,加上中华帝国背后施压,中华帝国海军加强了对爱琴海和地中海的盘查力度,先后对阿姆斯特朗、特维斯等英**火公司制裁,迫使英国的军事走私告吹,英国从而停止了对它的财政和军事援助。
希腊人自萨卡里亚战败后,收缩到厄斯基色希尔和屈塔希亚防线,士气大衰。加之又失去了协约国的支持,因而开始考虑退出在土耳其的冒险事业。希腊国王康斯坦丁担心,立即从土撤军会动摇他在国内的威信,所以他与首相冈纳里斯商讨了一个唯一能使希腊体面地退出小亚细亚的办法,这就是取得伊斯坦布尔。然而,这一设想触动了中华帝国和协约国的集体利益。
西方集团一向视海峡地区为国侈示共管地,伊斯坦布尔是不可以由西方列强以某种借口夺走的城市,而战后中华帝国也介入其中,分了一杯羹,希腊作为一个局部战争的失败者,当然没有资格单独占有它,因此希腊的请求遭到拒绝。
为防不测,法、意两国见中华帝国染指土耳其,还向伊斯坦布尔派出了军队,于是两国也借口跟土耳其讲和,也向那里派出了军队。而土耳其政府本身也担心会被中华帝国一家控制,因此希望让其他国家也进入土耳其,跟中华帝国分庭抗礼,以达到平衡状态。
土耳其的小算盘打得很响,然而,一个弱国根本没有力量左右强国的意志,中华帝国对协约国方面的影响力远比土耳其估计的强很多。
协约国的天敌始终还是同盟国,因此灭亡同盟国的战略不变。他们不甘坐视希腊的彻底失败,于是向土提出土、希停战和谈的建议,其目的与手段同前第一次希土战争时期的伦敦会议如出一辙,只是在和谈条款上对土略宽容一些而已,同时增加了中华帝国的条件。
土耳其政府出于战略考虑,不想使和谈立即破裂,于是不断提出反建议,表示可以磋商,以拖延时间,加紧备战。
萨卡里亚战役后,土耳其军队并没有乘胜将希军逐出境外,因为当时土军武器短缺、物资困乏,兵力尚不足10万。凯末尔知道,过早的反攻很可能会招致失败,于是一方面在国际间努力谋求外交上的胜利,一方面在国内积极备战。经过努力,至192?年夏,民族武装已经秘密组成了一支20万人的新军,拥有2983挺机枪,442门大炮,120辆战车,分别编为19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和一个机械化师,统归西线司令伊斯迈特将军指挥。至此,大反攻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完成。土军的反攻计划是由凯末尔亲自拟定的,要点是:在南路,以主力先肃清希军的外围据点,进而集中攻打阿菲永一卡拉希萨尔和杜姆卢波纳尔一带的希军右翼集团,并对其主力部队实施合围。北路军团的使命则是,突破敌人的正面防线,尽可能地向厄斯基色希尔和布尔萨方向实施追击。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土军的战前准备是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
1921年8月26日凌晨,反攻战役开始。总司令凯末尔、西线司令伊斯迈特和总参谋长费夫齐亲临科曼台培高地实施指挥。在土军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希军前沿工事一个个被摧毁。炮火准备后,土军装甲部队进行突击作战,中华帝国的先进武器装备得到了发挥。钢铁洪流迅速突破希腊军队的防线,随后土军步兵跃入敌军战壕展开肉搏战。而骑兵则从侧翼包抄希军。
日暮时分,希军阵地已被突破,土军乘胜对阿菲永发起迅猛攻击。于次日占领该城。在厄斯基色希尔前线。土耳其的一个军也攻破希军防线,迫使希守军向西撤退。 希腊军队的处境十分不利。由于统帅部在撤离与坚守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安纳托利亚前线的防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土军开始进攻的时候,希军总司令哈詹尼斯蒂斯甚至不在前线,而是远在伊兹密尔度假。希腊政府撤消了哈詹尼斯蒂斯的职务,由前线军团指挥特雷库皮斯接任总司令。此时希军的右翼集团在土军的攻势下已然大乱,特雷库皮斯实际上已经无法履行总司令的职责了。
8月29日,土军已将希军右翼集团退往伊兹密尔的后路切断,有5个师的希腊军队在杜姆卢波纳尔地区遭到包围。土军在凯末尔的指挥下发起强攻。希军大部被歼,只有 0人在特雷库皮斯的率领下突出重围赶到乌沙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