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计议与帝心(1/2)
: 听瞿式耜说完了下策,原本气血上涌的钱谦益也逐渐冷静了下来,不像刚开始听到上策的时候那么激动,一方面是因为下策听起来并不像上策那样令人热血沸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做出最后的决定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在仔细地权衡利弊、分析得失,考虑了足足有一盏茶的工夫之后,钱谦益终于做出了决定:“上策太急,下策太缓,依老夫之见,中策不急不缓,正可行之。”——同样跟《三国演义》当中刘备入蜀时候的经典桥段一样。
“恩师英明,学生也以为中策最好。”瞿式耜也附和着说道,“学生在此便预祝恩师明日之后成为大明的信任首辅了。”
“哈哈,起田真乃吾之子房也。”钱谦益抚掌而笑,赞许地说道,“为师若是侥幸成为首辅,一定不会忘记起田的功劳。”。
“恩师过奖了,学生还要靠恩师栽培……”
说罢两人相视一笑,对明天的早朝也充满了信心。
……
类似的场景在其他官员的府上也同样在上演,就比如说周延儒的家中,今晚也有贵客到来。
“长卿兄,明日早朝,关于来阁老辞官之事,我等该如何应对?”周延儒询问的对象,正是温体仁。
“玉绳,来宗道辞官事发突然,皇上的态度也不明朗,此事非比寻常,而且处处透着诡异,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不可不谨慎行事啊。”温体仁对周延儒说了一番他的看法,这话说得倒也是四平八稳,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谬误,但也看不出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不知长卿兄有何良策?”周延儒当然无法对温体仁刚刚不痛不痒的话感到满意,继续问道。
“现在我等尚不知晓皇上对此事的态度,明日早朝,我等切不可贸然进言,以免祸从口出。”温体仁继续说道,“依我之见,不妨先按兵不动,观察朝中的形势。若是来宗道的首辅之位尚且稳固,那便一切照旧;倘若来宗道辞官之事已定,内阁出现空缺之后,我等不妨再奏请皇上指定新的入阁人选。”
“奏请皇上指定?”周延儒问道,“通常新任阁老的人选,不都是通过大臣廷推的吗?”
“这正是关键之处,虽说玉绳大才,年纪轻轻便连中两元,但论起资历威望,跟朝中其他年长者相比,恐怕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所以,新任阁老的人选若是用廷推的方式产生,玉绳恐怕占不到便宜。”温体仁说道,实际上他方才说得已经十分委婉,“没有优势可言”、“占不到便宜”之类的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根本就是相当的劣势”、“肯定要被别人占便宜”的意思。
周延儒虽然少年成名,年轻有为,甚是让人羡慕,也是跟其他官员相比的巨大优势。但在评选阁老之位的时候,这一点优势对周延儒来说却成了一个天大的劣势,毕竟俗话说得好,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让周延儒这么年纪轻轻的人入阁总归是一件风险比较大,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况且,内阁大学士之所以还叫做阁老,这里面的“老”字就足以说明问题,周延儒一点都不够老,从字面上就无法满足当阁老的资格,甚至跟前言的称兄道弟、一同商议的温体仁相比,也是足足小了二十岁——尽管两人现在同样都是翰林院侍读学士。
总而言之,若是新的阁老是通过廷推产生的话,那么基本上就没有周延儒什么事了,参与廷推的大臣们肯定不会选择周延儒的,毕竟你这么年纪轻轻的就当阁老了,那我们这些岁数大的,脸该往哪里搁?
周延儒当然也深知这一点,经过了温体仁的提醒,也很快就六明白了通过廷推的方法自己肯定是入阁无望。但温体仁方才还说,要奏请皇上,由皇上直接指定新任的阁老,难道换成这种方法,自己就有入阁的可能了吗?对于这一点,周延儒却还是没有想通,于是便开口问道:“只是又皇上指定,我又有何优势?还望长卿兄不吝赐教。”
“哈哈,玉绳这便是当局者迷,我却是旁观者清啊。”温体仁笑了一下,然后提醒着周延儒说道,“玉绳近来不是每日前往宫中为皇上讲书?相比皇上对于玉绳也是信任有加的吧?”
作为一个年纪轻轻就能连中两元的天之骄子,在官场上这么多年混得也还算不错,周延儒自然长了一颗七窍玲珑心,在温体仁的提醒之下也是一点就透,马上就理解了温体仁方才所提出的策略的精妙之处。
事实上,在封建王朝,天子才是具有绝对权威的存在,皇上手握一切生杀大权的同时,对于下面的臣子的任命,同样也能起到一锤定音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即便你在士林之中又多么高的威望,在士人眼中有多么好的才学,都比不上获得皇上的信任,在皇上的心里留下名字来得重要。
按照温体仁的分析,周延儒在竞争那个非常可能出现的空缺的阁老的位置的时候有一个相当大的优势,那就是周延儒有机会每天和皇上见面,给皇上讲书,这样的殊荣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要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皇上的龙体一直有恙,连早朝都未曾上过,就算是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都几乎没有机会一睹天颜,他周延儒却能够每天见到皇上,这不是“简在帝心”还是什么?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他周延儒这都是要发达的节奏啊。
所以,为了能够让这个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信任阁老的产生方式就成了重中之重——既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